English

南海鄧芬藝術年表

1894(甲午) 生于光緒(清)廿年甲午九月十五日,為南海鄧族永嘉祖房廿一傳後人。祖藉山東高密,名其芬、乃詩文名家鄧次直長子。
1900(庚子) 啟蒙老師乃其父的畫友董一夔。學習山水人物,書法則學李北海、復師張澤農,學習山水花鳥。此外亦私淑譚雲波的人物寫法,而書法則先從李瑞清入手(1867-1920),其後宗米芾(1051-1107),尤得其「方圓庵記」之神韻。
1913(癸丑)~1922(壬戌) 先後在時敏中學、八桂、八邑學堂及中山大學出任美術教席。
1917(丁巳) 父親次直公于是年四月初四日逝世,自此家道中落。因為庶出,頗受冷遇,故促成其狂傲落拓、風流不覊的性格。
1921(辛酉) 受高奇峰力薦參加廣東省全省美術展覽,由此聲名鵲起,並開始專注其作畫生涯。
1922(壬戌) 時年廿八歲的鄧芬在畫壇上已有很高的地位,經常與摯友如潘致中、沈仲強、沈學巢、周一峰、趙浩公、盧振寰、羅卓及黃少梅等一起雅集切磋。
1923(癸亥) 是年與趙浩公、潘致中、黃少梅、羅艮齋、李瑤屏、盧振寰、黃君璧、黃般若、張谷雛、盧觀海、盧子樞及何冠五於廣州創立「癸亥合作畫社」。 開始與名伶薛平海交往,過從甚密,成為知交,並為其易名為「覺先」,取其先知先覺,高人一等。
1924(甲子) 參加“癸亥合作畫社”第二回展覽,及參加上海天馬會主辦之美術展覽。
1925(乙丑) “癸亥合作畫社”重組為“國畫研究會”,會址設于六榕寺人月堂,逢星期日雅集。是為廣東傳統畫派中心,致力繼承和發揮國畫的的理論和技巧。
1926(丙寅) 鄧芬與鄧爾雅、潘達微在香港設立了「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會員達182人,也成為廣東最大規模的國畫創作和研究團體,鄧芬為該會中堅份子,並為會刊「國畫特刊」年刊之撰稿人。是年元旦,鄧芬在憇醉的狀態下創作了被譽為該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畫作<群鬼爭食圖> [香港藝術館藏] 同年撰寫粵曲<夢覺紅樓>並繪有<夢覺紅樓圖> [美國聖路易博物館藏]
1927(丁卯) 為薛覺先、唐雪卿伉儷于覺天酒家主持婚禮,並設盛宴于南園酒家,名流官紳出席者眾。
1928(戊辰) 在上海演唱「夢覺紅樓」並灌錄唱片。七年後將此曲授與徐柳仙,徐亦因此一曲成名。
是年經高奇峰介紹認識初自日本學成歸來的鮑少游。鄧與高奇峰的交往,似由摯友沈仲強一手促成(沈以繪畫菊花而聞名省港澳),因沈娶番禺名秀才張澹菴的長女張端儀為妻,也就是奇峰入室弟子張坤儀的姐姐。
六月「香港書畫文學社」社長杜其章協助香港非非藥廠出版一本廣告與美術之刊物《非非畫報》。邀請鄧芬、高劍父、高奇峰、馮潤之、潘達微等為美術編輯。
1929(己巳) 四月應廣東省教育廳廳長黃晦聞之邀,以廣東“國畫研究會”代表身份出席由國民政府教育部于上海舉辦之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第一屆全國美展為本世紀初中國美術界的大事,當時詩人徐志摩,畫家葉恭綽、吳湖帆、豐子愷、徐悲鴻、黃賓虹、曾農髯等全國藝術界的精英都參與其盛。此次上海之行,乃鄧芬藝術生命中的重要里程,因為得到其總角之交易孺引介,認識上海藝壇及政商名人,如張大千、杜月笙、袁寒雲等,又出席了浙江杭州的“西湖博覽會”,並在藝術部任職,因而奠定其在北方藝術界的地位及知名度。 當時張大千更推許鄧芬為「廣東唯一國畫家」而黃賓虹亦贈詩云「南海丹青有鄧芬」。
1930(庚午) 受褚民誼之邀參加法國里昂美展,並成為會員。亦參加了比利時獨立百年美展,獲金獎,其時亦嘗與徐悲鴻、江小鶼、潘玉良、王濟遠及張禹九等人論畫。
1931(辛未) 張大千助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當代名人畫海》,收入鄧芬于1929年作于上海的中堂《秋意圖》,以寫意的筆法寫蘆草以及工筆繪上寒蟬。這本畫集只收入兩位廣東名畫家的作品,另一位是趙少昂,其作品為《孔雀》。
1932(壬申) 是年鄧芬離開上海回廣東,同時亦展開其遍遊大江南北的歷程,鄧芬嘗與陳少白、鄧澤然、周之貞等遊歷遼東及西北地區,復于北京故宮觀摩珍藏。
1933(癸酉) 接受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校長李研山之聘出任國畫系主任教授,向學生教授其帶有濃烈明代畫風的中國仕女畫技法。當時其長子大雄(字子玉)亦在該系就讀。是年徐悲鴻由桂返滬,途經廣州與鄧芬論畫。春正月生母黄太夫人見背。
1934(甲戌) 為廣州市美展會统籌全場設計佈置,本舊式家庭廳事陳設作標式,合中西畫及圖案攝影木刻盆栽,鋪陳一室,一洗畫肆展覽舊觀。十月參加香港東華醫院慈善會籌款,十一月參與「香港書畫文學社」的同人大會,亦參加了「麗精美術學院」的賞菊雅集。
1935(乙亥) 「香港學藝專修學院」成立,侯曜為院長,鄧芬為國畫教授,是年十月一日廣州美術學校創刊的《美術》雜誌中,鄧芬的畫和黃君璧、盧子樞的畫一同刊出。
1937(丁未) 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揭開日本侵華序幕。九月廿二日起寫下避兵日記,曰:國人生逢是辰,得此閱歷,毋自幸哉,乃逐日記載處境如下,以為將來痛定思痛云尓。九月廿七日天明後與四弟鄧修于泰山輪上慰勉家人,破涕而別,送別家人離開劫地。九月廿八日鄧芬與四弟乘西安輪抵達香港,與家人會合並暫居於山邊台周之貞大宅。是年鄧芬于香港與黃君璧、盧子樞及李研山雅集論藝。
1938(戊寅) 是年收余匡父為徒,始作《水明樓憶事》詩冊,以抒發其對愛妾楊娟如月念念不忘之情懷。以後數年每逢農曆九月初三多有詩作遣懷,直至一九五二年止。八月卅日與余仲嘉、沈仲強往利園會張大千。九月三日鄧芬携兒參觀張大千画展,晚上于金龍酒家宴請張氏伉儷及其幼子,出席者有區季謀、張君華、簡琴石、關七、何冠五、吴子英等。九月七日晚在皇后餐廳與張大千話別作竟夜談,席間張坤儀繪小鳥紅葉及修竹仕女,大千為其繪芭蕉美人一幅。張氏八日即往梧州云。 張大千為二不乞士鄧芬題字:[香澥避兵之點],並贈筆四枝。九月十七日與趙少昂、張韶石雅集,並與關寸草論曲。十月十四日芬與兒、沈仲強、區季謀、張君華、雷君軾、李研山等論画法。
1939(己卯) 參加由簡經綸發起的“袖海堂金石書畫社”主理國畫班,是年秋天,與弟子余匡父及兒子鄧子玉居于濠江,于雷君軾處雅集,赴會者有李研山、沈仲強、張祥凝等。
1940(庚辰) 輾轉居停于媽閣隱秀園,盧煊仲的盧家花園竹廳,李氏兄弟民雨民欣之亦緣閣、吳偉佳彝齋及沈仲強于荷蘭園之霜傑樓畫室,與流寓濠江年青一輩的畫人如馮康侯,關山月,司徒奇,方人定,李撫虹等交往,鄧芬與嶺南畫派第二代弟子的密切交往也始于斯時。
是年寫成《媽閣寄閒雜咏》庚辰自春而冬漫題手錄稿。 重遇鮑少游、王濟遠並題詩《媽閣遇故人》。 同年也為記者李健兒籌措資金出版《廣東現代畫人傳》並稱許李氏能“揚潛德,發幽光”十分推崇李氏之書稿,並集陸放翁句勉之。
1941(辛巳) 移居澳門清平直街「寄閒俱樂部」並命名其作畫小廳為「 藕絲孔居」。八月為趙少昂繪《達摩坐像》于守藝堂,當時高劍父與畫界神童黎明等畫人匯聚于荷蘭園一帶雅集。
當年清平戲院是澳門粵劇發展的重要場地,戲人雲集,他們大多是鄧芬的舊識,故“藕絲孔居”經常有絲竹謳歌與畫筆揮灑,若有戲人來斯埠,亦必到訪,如廖俠懷諸輩,則每日必至也。
十二月十八日晚,日軍登陸港島,香港進入淪陷期。
1942(壬午) 香港在日治時期,盜賊猖獗,鄧芬于灣仔住所嘗遭賊劫,身上玉珮被搶,後復拾回,及後鄧請馮康侯將玉珮琢成印璽,刻上“還珮樓”朱文印,此為鄧芬將其畫室命名為“還珮樓”之緣由。
是年夏天,鄧芬與薛覺先、梅蘭芳三人與及胡蝶、吳楚帆等被迫參加廣州觀光團,其後回港三人在薛氏福群道的“覺蘆”合寫歲寒三友圖,互相鼓勵。鄧芬在畫中題曰:平愷自畫竹畹華為寫梅余畫虬松並題截句存之覺蘆用結墨緣時壬午夏。詩云:「歲寒誰為表予心,唯與此君相契久。難得東風第一枝,喜神譜入成三友。」梅為京劇四大天王之一,也曾表示願跟鄧芬門下學畫。
1943(癸未) 澳門發生粮荒,鄧芬被迫返回廣州,居于滄邊路,受汪氏偽政府誘使參加「華南美術協會」。正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鄧芬的心內也極度無奈及自責。在其題畫詩中有云:“何處託根無淨土,一根留得所南栽”頗有自悼的味道。抗戰勝利後更請人刻一印章“泳人”以寓落水之人自嘲。
1944(甲申) 九月會海上客來相告舊愛于去年冬病逝姑蘇,並攜來一訃遺照在焉默念久之不覺淚俱神往。詩云:
別後相思又七年,幾多訊息慰生前。
豈期入夢新為鬼,合賦招魂一問天。
舊國初歸猶異客,侯門修阻況重泉。
黃昏樓上初三夜,風捲疏簾月上弦。
1945(乙酉) 九月折股臥床早聞日本敗降又值初三之夜,憶事懷人欹忱呻吟率而題此,詩云:
城頭殘日豎降旗,幸得胡塵未染衣,
景物登時分冷暖,江山復舊有依違,
往傳消息參疑信,別後容光忘瘦肥。
最是王臣多蹇蹇,我躬不閱況人微。
是年鄧芬又在其先祖父嘯篔公愛日長樓遺墨二箋(寫于同治五年1867)題識。此二箋曾于廣州淪陷時遺失,後復得並于癸未(1943)重裝于還珮樓,以示兒輩。
1946(丙戌) 為鄭春霆畫《維摩經語意圖》
1947(丁亥) 寫白居易詩意圖,其時鄧芬的畫已和中國第一流畫家如張大千、高奇峰、陳樹人、徐悲鳴、黃君璧等並列。
1948(戊子) 張大千到香港辦畫展,與鄧芬、簡琴齋、張祥凝、廖俠懷共聚,更詩酒唱和一番。 當時鄧芬自訂潤格「佛象仕女每尺二百元,花卉翎毛山水人物山景每尺一百五十元……」
1949(己丑) 一月廿九至卅日于「中國近代書畫匯」主辦鄧芬書畫展。 三月六日至九日九華堂主辦「時賢名畫展覽」于「中國近代書畫匯」展示者有鄧芬、李研山、高劍父、葉恭綽、張大千等。
是年鄧與張大千互有酬答。張曾親到荷蘭園鄧住所造訪並贈山水扇面。而年中鄧芬鄧子玉父子赴港于簡經綸的“琴石齋”與張會面,鄧子玉並獲贈一批張大千之繪畫資料。
是年夏五月,鄧于媽閣藕絲孔居拾讀族譜,感為數語,題詩為記。 詩云:
南海知名舊第門,西樵藉庶大亨村,
仲華遺教原無愧,守藝何堪示子孫。
是年六月,在藕絲孔居接待來訪之徐柳仙,唔談竟夜,為其畫“對鏡簪花圖”亦繪“秋院停琴”予徐之夫婿文樂之。
1950(庚寅) 是年鄧芬為其長子鄧子玉畫展題詩以示勉勵。
1951(辛卯) 初夏鄧芬有香港之行,與劉少旅相會于九華堂,並即場背擬五代南唐畫家周文矩《天絲雲綿圖》。除夕前為何美仙繪《神仙美眷圖》共繪廿五位仙女,氣象萬千,撲人眉宇,得到濠江畫界一致讚賞。
1952(壬辰) 鄧經常參加崔德祺設于清平直街的頤園酒家舉行之每月書畫界雅集「頤園雅集」赴會者有司徒奇、黎心齋、林近、羅叔重、顧澹明等港澳畫人。
1954(甲午) 鄧芬在港居鹿角酒店,勤于畫作。是年作“雙美採薇圖”贈歐陽麟。(香港藝術館藏)
1955(乙未) 鄧芬有廣州之行。
繪《無量壽者三相》贈劉少旅 。(香港藝術館藏)
1956(丙申) 四月楊善深自新加坡舉行畫展後回港,約同鄧芬、趙少昂、李研山等雅集,又北遊熱河、黑龍江、遼東、蘇浙等地,之後返澳。
十一月間方人定自廣州致函勸請鄧芬回羊城。
是年十月卅一日薛覺先病逝廣州,享年五十三歲,鄧芬參與治喪委員會亦于悼念集內為文「我與薛覺先」悼念摯友,更在其存念薛平海梨園樂時贈照背後寫上“命同秋葉誰憐薄”,慨嘆不已。
1957(丁酉) 小陽春到夏天,鄧于澳門居明軒與崔德祺、司徒奇、林近等雅集。據林近憶述,在居明軒刻印時,每得鄧芬提示,並出示隨身佩帶的大桃核印“高密世家”白文擬漢印法,由鄧芬自刻。
1958(戊戌) 夏曆五月初二日,鄧芬在港授畫女弟子仇啟雲。假金城酒樓舉行贄見禮,畫家詩人教授名將等同出席盛典。替香港畫壇寫下歷史一頁,一時傳為美談。
1959(己亥) 是年夏天,司徒奇在澳門舉行畫展,鄧芬、鄭春霆等赴澳門參觀,並與畫壇同道切磋。
1960(庚子) 是年四月參與籌築大嶼山東涌佛地通道書畫義展。是年春天鄧芬于澳門居明軒為崔德祺畫八尺整紙的“鍾馗進士圖”他不用起稿,直筆取形,先以側鋒繪畫鍾南進士佩于腰間之長劍,繼繪衣紋,其次才畫頭,充份表明其對人物畫之熟練程度,達到得心應手之境界,使在座的余君慧及林近深感折服。
60年代起鄧芬時常流連避風塘飲宴聽曲,並為女弟子司徒珍、司徒玉撰寫曲詞,令她們姊妹二人于香港曲壇爭得一席位,其間亦寫作避風塘之夜系列詩詞。 七月間鄧與黃般若、高貞白等三十多位書畫家一同發起「中國盆栽書畫展覽」。
1961(辛丑) 首次「頤園雅集同人作品展覽」假座澳門中央酒店舉行。鄧芬跨海自香港到來參展,該展覽為當年濠江畫壇盛事。澳門華人代表何賢,澳門總督副官,英國領事,警察廳長暨一眾官紳名流、文化界先進蒞臨參觀,參觀人數達二千多人。
1962(壬寅) 五月聖約翰副堂舉行「鄧芬畫展」。
九月致函妙法寺茂昆法師慰問並述及颱風溫黛之災情及一抒己見。
1964(甲辰) 是年九月十日一代宗師鄧芬病逝香江。港澳兩地政商文化界為其治喪,到場執紼者千餘人。一路素車白馬,備至哀榮。九月十三日鄧芬長眠于荃灣華人永遠墳場。鄧芬的靈堂正中,懸掛著由張發奎手書“一代宗師”橫額,兩旁的輓聯語云:"大藝千秋,名標南國。生篘一束,人慟西州。”
張大千的輓聯是:“望斷海雲,畢竟只如何去;念中城郭,難斯丁令重歸。"
趙少昂的輓聯是:"重在交情,惜此日唐寅羽化;惟能本色,具當年阮藉胸懷。"
楊善深的輓聯為:"藝壇揮麈論縱橫,青盼蒙君許英俊。撒手可憐無一語,代營芳塚總傷情。"
同年九月廿七日,澳門頤園雅集同人于觀音堂舉辦公祭,出席者港澳書畫界風雲人物甚多,追悼會由崔德祺主持,余君慧司儀,黎心齋致祭文,黃蘊玉講述生平,鄧芬家人及高足朋友三百多人出席。
1965(乙己) 十月十四日,弟子余匡父、陳丙光等于香港聖約翰副堂舉行「鄧芬先生遺作展覽會」。
1974(甲寅) 七月二十日澳門書畫界舉辦「頤園書畫會已故會友七人遺作展」,展出包括鄧芬、羅叔重、胡劍庵、張湛之、馮印雪、黃浩明等百多幅作品。 十月香港詩書畫會舉行鄧芬逝世十周年紀念雅集,假銅鑼灣紅寶石大酒樓舉行鄧芬遺作欣賞暨聚餐會。這樣的紀念會,于省港澳是少見的,也導致「曇殊居士畫集」的刊行。
1976(丙辰) 弟子之一陳丙光於澳洲為先師出版一本“鄧芬畫集”,由葉恭綽題,羅叔重序,鄭春霆作傳略。
1984(甲子) 香港藝術館《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展覽展出鄧芬作品。
1986(丙寅) 由采薇樓書齋出版,潘兆賢編著之鄧誦先畫藝介評出版紀念專輯。
1995(乙亥) 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家》第一輯藏品收入鄧芬作品。
1997(丁丑) 八月澳門市政廳舉辦「鄧芬百年藝術回顧」展覽,並出版專冊,由楊善深題,林近作序。
1998(戊寅) 香港藝術館舉辦<二十世紀香港繪畫傳承與發展系列講座──國畫研究會畫家專介----鄧芬> 由鄧海超館長、邢寶莊、李銳祖主講。
1999(己卯) 十一月香港藝術館舉辦「紅塵夢覺」鄧芬繪畫選萃展覽及由鄧海超館長撰寫「紅樓夢覺.鄧芬其人其畫」小冊。
2008(戊子) 「鄧芬鄧子玉父子紀念集」網頁版Deng-fen.com(第一次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