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國畫參考資料

魏 晉 南 北 朝 及 唐 代 繪 画

畫中四聖~ 晉 顧愷之
南朝 劉宋 陸探微
南北朝 梁朝 張僧繇
唐 吳道子(人物道釋畫著名)

文人畫~王維始創

文學與繪畫結合,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令讀者悠然進入詩畫境界。中國繪畫脫離了宗教色彩,與詩、詞書法結了不解之緣,由此文人畫佔據著畫史上重要地位。此外,畫上題款、題詩、題跋甚至于加蓋圖章,書法筆力作畫等,都是文人畫的副產品。

國畫題材之演進:
人物畫發展最早,其次是山水,花鳥畫居物三,成為國畫中主要的三個題材。

畫聖 - 吳道子(唐)獨步當世,成為一代大師。
不僅能畫佛像,諸如山水,人物,鬼神,鳥獸,無不冠絕一時,人稱「畫聖」。他畫的佛像,自成一家,對于人像和衣紋的描法,一筆畫出線條,有粗有細,收筆處漸尖,像蘭花葉子,人稱為「蘭葉描」。
吳道子 - 畫衣紋的線條,靈活流暢,所謂「吳帶當風」就是形容他畫的衣帶,好像隨風飄動。

閻立德、閻立本 唐代著名人物畫家
閻立本的人物畫更被譽為唐代第一人,他畫人物描法細膩,賦以高雅色彩,把六朝以來的人物畫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境地。大體上顧愷之所用的那種鐵絲描法,到了二閻已有變化,線條行進時略有粗幼,似是由傳統的鐵線描法轉變為吳道子所創「蘭葉描法」過程中,一種過渡時期的畫技。

王維 - 文人畫始創者(唐朝中期:701-761AD)
蘇軾嘗稱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摩詰是王維的字)王維的繪畫風格,奠立千年來文人畫的基礎,其畫注重水墨渲染,不用鈎斫,李思訓作畫,喜用青綠重色,金碧輝煌,後世畫家奉王維為山水畫南宗之祖,奉李思訓為北宗之祖。

周昉 - 約740-800AD 唐朝代宗大歷年間
周昉善畫道釋,人物,仕女,初效法張萱,他畫的菩薩,端重莊嚴,尤善于摹寫外國人的形貌。佛教畫中菩薩金剛等面貌原多是印度人的模樣,周昉「創水月之體」改變了印度菩薩的面貌,加進中國風俗的成份,自成體制,人稱「周家樣」。周昉曾任州官,處身于貴族卿相之中,所見美女皆豪門佳麗,所以他畫的美人都是肥胖體態,華衣美服,他的筆法,上承顧愷之陸探微傳神寫照的畫技,又學會張萱的畫法,他的人物畫,是傳神之筆,被列入神品。
公元804年間,新羅國人(朝鮮)在江淮一帶以善價收周昉畫數十卷回國,可知其畫中外馳名。其人物畫風格,不但對後世中國畫的影響很大,連日本畫家畫的古裝美人圖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有周昉的韻味。


十世紀的繪畫~唐代大統一局面瓦解之後

相繼而來的動盪局面──中原一帶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期,稱為五代。同時割據劃地建國稱王的有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唐、南漢、北漢、南平等十國,合稱「五代十國」。此時期的道釋人物繪畫,沒大進展,因而與大自然密切接觸,山水畫和花鳥畫,大為發達,名家輩出,十世紀的畫壇出現了人物、山水、花鳥三分天下的局面。

 

南唐周文矩(江蘇勾容人)

五代時的南唐,文風很盛,繪畫方面,因為君主的喜愛,對畫家非常重視,恩寵逾恆,所以有名畫家集中而來的不少,周文矩也是其中之一,且南唐君主對文章藝術多有提倡,常召集文人、畫家飲酒賦詩,繪圖留作紀念。

當時周文矩所畫的冕服、車馬、人物,受唐代的人物畫家周昉的影響很大,對予仕女的雍容華貴,描繪真切,所畫仕女均面如滿月,很像周昉的筆意,然而他也有自己風格面貌,例如畫衣紋就不用周昉那種由頭到尾粗幼均勻少變化的簡單線條,改用有頓挫,有鬆緊多變的筆法。此外周昉畫的貴婦面部都是濃妝、衣飾也很華麗。周文矩所作,多不施脂粉,少用華飾,多具婦女居家時樸素的「閨閣之態」,極少富麗堂皇的盛裝樣子。

 

宋代

宋代是歷史上最以繪畫藝術為重的朝代,北宋開國之初,已設有翰林圖畫院。

宋朝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實施重文輕武政策,由于朝廷的提倡,繪畫藝術空前發達。朝廷對畫家的優遇也是空前所未有,因此兩宋時代實為中國繪畫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時期。

山水畫──山水畫到了北宋,已達到最高境界。其中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等號稱「北宋四大家」。對于山水畫的畫技,例如石皴法,章法構圖,以及疏密位置,透視比例等方面都有大進,四人堪稱中國山水畫之百代宗師。此外米芾父子所創立「米氏雲山」善用深淺不同的點墨畫山水,云煙樹木自成一格,四大家加二米屬王維之水墨派(南宗),到了南宋,李唐、劉松年等出色的山水畫家,都是學李思訓「青綠山水」的,北派山水從此大盛。

墨竹──北宋出了一位畫墨竹的大家~文同(1018-1079),除山水、人物、花鳥之外,繪畫主題方面多了一種新題材,那就是墨竹。有了文同的墨竹,到了元代就出現了用水墨畫梅、蘭、菊、竹的風氣。這四種植物各代表一種君子美德,因而叫做四君子畫,直到今天,四君子畫仍甚流行,文同在身後八九百年間對畫壇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文同把原已與文學結合的繪畫更進一步推各文人方面,元朝初年出現的「墨戲」畫,實是士大夫、知識份子和文人遣興之作,完全出自文人之手,南宋以後,文人更把詩、書、畫結合在一起,畫幅上題詩的風氣,更日益普遍了。後世繪畫這方面的變化,都是受到文同的影響。

文同──字與可,四川人,號錦江道人,又號笑笑先生,曾受命守湖州,故又稱文湖州。善畫竹,許多學他畫竹的人都被稱為湖州竹派,他是蘇東坡的表兄,蘇愛文的墨,文愛蘇的書法,所以文同畫的墨竹,很多都有蘇東坡的題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別號很多,如鹿門居士,海岳,又稱米南宮,他是宋代書法四家之一。不但能寫也能畫,他的畫都是從大自然得來靈感,妙趣天成,其子友仁亦善畫,山石畫法中有所謂「米點皴」就是米家父子所創的皴法。

梁楷──梁是個怪人,本學賈師古的白描人物,賈是著名的白描大師李公麟的弟子,梁初期的畫都是精細的白描畫,但後來常作草草成幅的減筆畫。抓住人物的神態,用簡單數筆畫出來,不拘細節,運筆速度極快,令當時畫院中人無不驚服。他用的線條為前人所無,稱為「撇捺折蘆描」,也用「釘頭鼠尾描」畫出來的人物,有如近代之西洋描像畫或漫畫。梁喜歡飲酒,酒後興至就畫出不守常規的「詭形殊狀」但又特別傳神的人物畫。梁性情古怪,玩世不恭,自稱梁風子,時人稱他為「梁瘋子」。梁與石恪的藏筆畫,對清初八大山人,楊州八怪、齊白石及日本畫壇,也有重大影響。


元代

趙孟頫(趙子昂,號松雪道人)(1254-1322)──元初畫家中,以趙為最重要的一個人,聲名、地位、書畫、文辭均足為一世之宗主,他提出「書畫同源」的理論,主張把寫字的筆法,用到繪畫上面。

元代蒙古人統治中國,疏于文治,對于繪畫,並不提倡,對文人儒家,壓抑更甚。所謂「九儒十丐」儒士地位僅高于乞丐。文人心中有著無限抑鬱,故常藉筆墨自鳴高雅,同時受到趙孟頫以書法入畫理論的影響,先是寫墨竹,繼而寫墨梅、墨蘭及墨菊,所論四君子畫在元代就大盛起來。

元代最式微的道釋人物畫,人物畫家以墨守前人規範,值得注意的,祇有趙孟頫畫的人馬可謂名滿天下,無人能望其項背,趙畫馬直追唐代韓幹,十分精妙。

趙氏詩畫畫三絕,才華過人,是元朝最著名的大書法家。後世流行的「趙體」就是趙的字體,繪畫方面,山水墨竹、人馬花鳥無所不精,其畫風格清雅,溫和簡練。趙本是宋太祖十一世孫,宋亡後靠賣字畫謀生,後受召前赴燕京,做了元朝的官,後封為魏國公,身為大宋宗室竟降元為官,盛德有玷,頗受當時人諷刺。後世人非議,名節不保,實在有點可惜。趙夫人管道昇又名仲姬,封魏國夫人,工詩詞翰墨,擅繪竹石梅蘭,為一代才女。

元季四大家──吳鎮、黃公望、倪讚、王蒙(王蒙外祖父為趙孟頫),都是山水画大師。

趙孟頫主張寫石頭用寫飛白書的筆法,畫木要用寫大篆的筆法,畫竹要精通八法,即永字八法,八法是寫楷書的八種不同筆畫,即:點、平橫、直、鈎、仰橫、長撇、短撇、捺的運筆方法。

趙孟頫,其子趙雍,孫趙麟皆善畫馬。


明代

浙派──明嘉靖之前,山水畫全是南宋末年之書院作風,到了戴進時,雖然仍是馬夏規範(馬遠、夏珪)(青綠山水、王維文人畫風格)但略加變化,較為渾厚,成為畫壇一股重要勢力,戴為浙江錢塘人,故稱為浙派。

吳派──明代畫人作山水者,除臨摹南宋馬夏外,另有臨摹王維、荊關董巨、李成、郭熙、二米及元初趙孟頫、元末黃王吳倪四大家風格的文人畫派,自沈周、文徵明出來後,聲名大噪,沈、文是蘇州吳縣人,這一派的畫家也以吳人為多,故稱此派為「吳派」。

沈周本人因家學關係遍習唐宋名家的精采畫技,特別對董源、巨然、李成有研究,門下弟子也是當代人才,其中以唐寅、文徵明為最著名。自此吳派漸取代浙派,直至清初,中國畫壇上吳派作品,獨執牛耳。

明代山水、人物畫、花鳥畫
院派──山水畫家依風格來說,較接近南宋李唐,劉松年,院派畫家,作品較為細膩雅淡,與浙派之青綠金碧不同,與吳派相比,又趨于嚴謹工整而重法度。所以可以說是吳淅派之間的一派。代表人物是仇英,周臣為蘇州人,是明四大家中唐寅、仇英之老師,學劉松章,李唐,工人物,擅山水,風格工細秀麗,人物畫因社會不同,釋道人物和寫實為風俗畫所代替,風俗畫與山水結合,畫家以仇英陳洪綬為著名。

花鳥畫方面,畫風較為瀟灑,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大寫意,水墨花鳥畫,例如林良畫鷹,徐渭畫花卉,都是祇寫韻味而不求形似,但生趣盎然,極見秀麗,其中以徐渭對後世影響最大,近代國畫創新一派,實在是師承徐渭,如清初八大山人石濤和尚,楊州八怪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等。此外陳淳也是寫意派其中一代表畫家。陳淳博學多才,精通經學、詩古文詞,精繪畫,工書法,尤擅畫花卉、山水,長於潑墨,於水墨寫意、花卉上有所創新,名傳後世,

明代四大家──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文唐之師)

仇 英──仇畫多細筆描寫,作風謹慎,但嚴謹幼細之中,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意態。

文徵明──吳派畫家,作風秀潤含蓄,格調韻味兼勝。

唐 寅── 院派畫家,畫風繼承南宋李唐、劉松年,唐寅1470-1523,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是院派最有才氣的畫家,他曾刻一印章,文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沈 周──1427-1509,生于江蘇長洲(吳縣)即蘇州。 沈畫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無一不精,前賢名家之長,兼容並蓄集于一身,他天性敦厚純樸,胸襟開闊,出身于世代隱居的書香世家,一生寄情書畫,由于才華出眾,名滿天下,弟子文徵明、唐寅都是極偉大的畫家,都是吳縣人,世稱「吳派」或(蘇州派)。


清代

清初山水正統派──(明未清初)董其昌(松江派)吳派支流

(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祈+吳歷都是文人畫,主要摹仿元季四大家,尤以黃公望為主。

人物畫──在清朝不甚發達,精于人物釋道畫的人不多,官廷畫家中,有不少善畫肖像畫,多寫聖容或重大典禮,如郎世寧。

花鳥──清繪畫以花鳥草蟲為最發達。例如有清初名家王武,作花卉神韻生動,瀟灑秀麗,賦色明艷,隨後有惲壽平最擅皮骨花鳥,秀麗工整,氣韻極佳,並且富有書卷氣,當時名震四方,他是常州人,故稱「常州派」。

清代三個畫派

明遺民畫──遺民心有亡國之痛,發之于繪畫,名家如龔賢之淳厚,陳洪綬之古拙,尤以道濟,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号雪箇,又号八大山人,曾為道,又曾為僧],髡殘,弘仁等遁跡空門的四位畫家,號稱為「明末四僧」,作品為後世所重。

道濟,字石濤,其畫離奇蒼古,功力深厚,山水、蘭竹、人物、花果無一不精。

八大山人,秉性古怪,畫也奇詭,常減筆鈎出花鳥,寥寥數筆而神韻極佳,山水重意境極見靈性。

髡殘,字可谿(同溪),畫山水蒼古穩重。

弘仁,號漸江,也善繪山水。

「楊州八怪」──八位畫家,正統派說他們的畫邪魔外道,有些人則覺得他們作風獨特,不守前人繩羅。清新可愛,其中以金農,羅騁,鄭爕最為有名。他們都住在楊州,個人畫風不同,但均是違反傳統。

郎世寧──西洋畫派,用透視原理,明暗光影等方法作畫,雖新奇但影響不大。

清初四王

王時敏(1592-1680)──江蘇太倉人,其祖父是明朝宰相,家藏書畫不少,少年時與董其昌、陳繼儒等名家時相過從,為畫壇正統派的領袖人物,一生致力學元季四大家之一黃公望。

王 鑑(1598-1677)──江蘇太倉人,他是明朝大儒兼收藏家王世貞的孫子,家藏書畫名蹟甚多,披覽日久心領神會,加上本身天賦及勤學,畫藝極精,與王時敏同為一時畫壇上之領袖人物。

王 翬(輝)(彩雀也)(1632-1717)──江蘇常熟人,一生專心一意,追隨傳統繪畫,十九歲時其才氣為王鑑所發掘,後拜王時敏的門下。

王原祁(1642-1715)──江蘇太倉人,他是王時敏的孫子,康熙時進士,生長在一個繪畫世家,耳濡目染,奠定了日後成就的基礎,他所以能成為一代大家,不僅是他能汲取古畫精華,加以變化,更由于他能學習古人作畫的嚴謹精神。

王原祁畫岩石與傳統方式不同,傳統畫法多以線條為主,用長而柔的皴法畫成岩面,再加上墨色,渲染,王卻喜用乾筆皴擦好基礎,利用墨色變化,淡墨焦墨層層疊疊,在和諧的墨色中,凸顯出豐富的質感。

吳 歷(1632-1718)──江蘇常熟人,清初傑出山水畫家,與四王齊名,世稱四王吳惲,他先後隨王鑑、王時敏習畫,亦遍臨宋元諸家真蹟,尤其是元代吳鎮,王蒙的筆墨氣勢,然後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其作品渾厚蒼鬱,富山林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