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中國傳統人物畫源流概說

漢代起至魏晉南北朝和隋代 (206BC-AD618)

傳統人物畫始自漢代,當時政府利用圖畫作為政教之助力,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烈女、功臣、名將等的事蹟繪成圖畫,來宣傳政教,警誡臣民,加上民間也運用繪畫來紀念人物與事功,人物畫從此興盛,發達起來,初期人物畫大部分是人像,力求形似寫實,筆法簡單,都是粗細一致的線條,例如顧愷之的鉄線描,張僧繇及吳道子的描法,都以這種線條為基礎。

東晉以後,人物畫畫家姓名及作品開始流傳後世,其中東晉顧愷之、南齊張僧繇及劉宋陸探微世稱六朝三大家,而顧愷之更留有畫論,對我們了解當時的中國畫有很大幫助。

南北朝兩代,戰亂頻繁,人心不安,人們厭惡戰爭,紛紛逃避現實,尋求解脫,佛教及老莊道家思想大盛,道釋人物成為畫家繪畫之重要題材。

自東晉至隋,畫家不少,畫蹟也應該很多,惟經過戰火及人為破壞,能夠流傳到今日的更是寥寥無幾了。


唐代 (AD618-AD907)

大體來說,唐朝的畫可分為三期,初唐時期(AD618-AD713),人物畫仍是畫壇主流,這時期傑出的人像畫家有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二人。

中唐時期(AD713-AD766),這個時期的繪畫百花齊放,除了傳統的人物、道釋繪畫之外,山水畫也有著極大的進步。人物道釋畫以吳道子最為著名,吳道子為獨步當世的大師,不僅擅繪佛像,諸如山水、人物、鬼神、鳥獸,無不冠絕一時,人們稱他為「畫聖」,他畫的佛像自成一家,稱為「吳家樣」。他的人像和衣紋的描法,有粗有細,收筆處又漸尖,後人稱之為「蘭葉描」。吳道子畫衣紋的的線條,靈活流暢,在運筆時有壓力輕重與速度上的變化,生動的暗示出衣褶的厚度及轉折的感覺,所謂「吳帶當風」就是形容他畫的衣帶,似隨風飄動。

晚唐時期(AD766-AD907),這時期著名畫家周昉的人物畫對後世影響深遠,由五代的周文矩,到明代唐寅所作的人物畫,都明顯存在周昉的風格。周昉擅畫道釋人物和仕女,周昉效法張萱,他畫的菩薩,端重莊嚴,更將印度菩薩的原貌加進中國風俗成分,有了自己的體制,人稱「周家樣」。

周昉所作的美人仕女皆是豪門佳麗,都是體態豐潤,華衣美服,面貌雍容,神情典雅,大抵與當時流行「豐肌為美」之審美標準有關。他的筆法,上承顧愷之、陸探微之傳神寫照,又學習張萱之畫技及氣派,他的人物畫是傳神之筆,被列入神品。


五代十國時期 (AD907-AD960)

這一時期的繪畫,道釋人物畫進展不多,亦值唐代大統一局面瓦解後戰亂動盪時期,那時高雅之士多隱居山林,不問政治,自然界中之名山大川、花草鳥獸都成了畫家繪畫之題材,當時山水花鳥畫大為發達,名家輩出,畫壇上出現了人物、山水、花鳥畫三分天下的局面。擅長人物畫的,當以南唐周文矩與顧閎中最為著名。

周文矩的畫受唐朝周昉的影響,所繪仕女都是華貴雍容,豐肌圓面的樣子,不過他畫衣紋就不像周昉那種由頭到尾粗細均勻少變化的簡單線條,改用有頓挫,鬆緊多變的「戰筆描」。此外周文矩所作之仕女,多不施脂粉,具有婦女居家樸素的「閨閣之態」。

至於顧閎中則以其「韓熙載夜宴圖」最為有名,他的成名,不僅追求形似,尤其注重人物的神態、性格和內心感情的刻劃,這一個長手卷共有五段,把當時畫中各人玩樂時的神態、性格逼真的表現出來,以畫人物而論,此畫之藝術水平達到登峰造極。


宋代 (AD960-AD1279)

宋代是歷史上最重視繪畫藝術的朝代,宋朝在政治上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並設有翰林圖畫院,由於朝廷的提倡,對畫家的優遇也前所未有,因此人才濟濟,繪畫藝術空前發達。同時繪畫亦與文學結合,不再作為推廣政教的工具。宋代著名的人物畫家有石恪、李公麟、劉松年及梁楷等幾位,石恪性情古怪,擅畫詭譎人物,他完全不照傳統的畫法,運筆放肆,水墨淋漓,寥寥數筆就能把人物的神態活現紙上,世稱其畫為「減筆畫」。宋的梁楷,清初八大山人、揚州八怪中其中幾位,以及現代的齊白石等減筆畫家,都深受其畫法影響。石恪和梁楷的畫法亦對日本畫壇有所影響。

李公麟則是個專門研究傳統人物畫的大家,他初學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和吳道子,他繪畫人物只運用線條和深淺墨色,不著丹青彩黛,世稱「白描畫」,冠絕一時,開創了人物畫的新境界。

劉松年畫人物,以神氣為勝,除了線條描法熟練之外,亦能針對對象的地位和生活習性,配合生動的筆法,描繪出人物的身分和神態。

梁楷是個怪人,自號「梁風子」,時人稱其為「梁瘋子」。他常作草草成幅的減筆畫,他往往能抓住人物的神態,不拘細節,簡單數筆即成,運筆速度極快,令人驚服。他運用的線條,為前人所無,稱為「撇捺折蘆描」,也用「釘頭鼠尾描」,畫出來的人物,近似西洋的抽象畫和漫畫。


元代 (AD1271-AD1368)

元代為蒙古人統治中國,對於繪畫並不提倡,一般知識分子,文人雅士,往往遁跡山林,無限消極,平日只能藉筆墨以自鳴高雅,消解抑鬱。

元代的繪畫主流是山水畫,道釋人物畫日漸式微。其中較出名的人物畫家,如劉貫道及衛九鼎等,在畫技和風格上,只能墨守前人規範,沒有創意,值得注意的則是提出「書畫同源」理論的趙孟頫,其書畫文辭均足為一世宗主,他主張人物畫學唐人,其「人馬」畫在元代名滿天下,十分精妙,直追唐代之曹霸及韓幹。


明代 (AD1368-AD1644)

明代人物畫中的道釋和寫真畫,開始為風俗畫替代。這些風俗畫往往與山水結合,明代的畫家喜以民俗及古人故事作為山水畫之題材,令山水畫包含了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人物畫家以仇英、陳洪綬最為著名。

仇英與沈周、文徵明、唐寅是明代四大家。他的作品精麗絕逸,用筆工細,色調雅緻,正是「髮翠毫金,絲丹縷素,精逸絕倫,無慚古人」,成為千古絕唱。

陳洪綬號老蓮,其人物畫最受當時人推重,他自幼臨摹晉唐以來各家名蹟,而對唐吳道子之設色,宋代李公麟與元朝趙孟頫之白描法有深刻體會。其人物畫就線條之運用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線條方折有力,晚期則清圓細勁,技巧爐火純青,無懈可擊。


清代 (AD1644-AD1911)

人物畫在清朝不甚發達,精於人物道釋畫的畫家不多,他們大都學習明朝陳洪綬及仇英之畫技。晚清時期出了三位名家-任熊、任薰及任頤,世稱三任,其中任頤為海派畫家代表人物,繪畫才能全面,人物、山水、花鳥皆擅,兼且題材多樣,風格獨特,人物畫多繪歷史題材,又重視繼承傳統,將傳統國畫的寫意,配合西方繪畫素描及設色的特點,筆墨情趣多采多姿。

此外,清代亦有不少擅畫肖像的宮廷畫家,每逢國家大典,這班畫家會負責把人物和情景繪畫成圖,以留紀念,其中以郎世寧、焦秉貞等最負盛名。

郎世寧義大利米蘭人,以傳教士身分入京,因擅長繪畫,被召入宮廷供職,他採取折衷方法,揉合中西畫法,創造出中西合璧的畫風,成為宮廷畫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焦秉貞擅畫人物仕女,他能繼承傳統工筆重彩技法,並參照西畫法,注重凹凸明暗的光影效果,講求明暗和遠近,形成工整妍麗、精細逼真的畫風。


近代 (AD1911-現代)

二十世紀是政治動盪的大時代,民國之建立、日本侵華、國共內戰等歷史轉變,對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畫家的風格,因經濟、政治的改革,產生變化,革命性的畫家,如徐悲鴻、高劍父等,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內涵和風格提出質疑。徐悲鴻自法留學返國後,即被視為藝術改革者,他在南京、上海和北京開展了美術教育革新之工作。

高劍父自日本返國初期,到上海宣揚其革新國畫的理論,並與幼弟高奇峯及陳樹人共同開拓藝術革新之意識,希望將西方寫實技巧注入傳統國畫中,令國畫更加生活化和現代化。

然而高劍父之革新畫派,在廣州遇上強大阻力,受到保守派畫家大肆抨擊。傳統派畫家,包括鄧芬、潘龢、趙浩公、鄧爾雅、葉恭綽、盧振寰、李研山、盧子樞、李瑤屏、黃君璧、沈仲強、張谷雛、溫其球、李鳳公、潘達微、姚禮修、黃少梅、張祥凝、黃般若及丁衍庸等,組成國畫研究會,定期於廣州六榕寺聚會,致力承傳和發揚傳統國畫的理論和技法。

雖然這批六榕寺畫家一向被視為傳統保守派,但在發展國畫傳統時,亦不乏創新者,其中尤以鄧芬最具創意和新面目。一九三一年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成立,鄧芬、李鳳公及黃少梅等負責教授人物畫,對發展傳統人物畫之技法和風格不遺餘力,貢獻良多,五0年代起,隨著大陸政權易手,內地藝術家紛紛移居港、澳,國畫研究會和嶺南折衷畫派之成員,逐漸摒除成見,互相交流,為延續國畫藝術之精華共同努力,奠定基石。

另一方面,在抗日戰爭時期具有宣傳作用和教育群眾目的之西洋版畫和漫畫之出現,亦逐漸演變成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的新路向。畫家中例如豐子愷、程十髮、黃冑和葉淺予等之創作,都能通過簡單直接的手法來表達意念和感受。此外,畫家關良的戲劇人物繪畫則另具特色,他利用人物眼神、衣飾、面譜等,配合色彩、線條和形態,突顯劇中人物之個性及身分,開創出鮮艷悅目,裝飾性豐富的畫風,將傳統舞台上的聲、色、藝呈現在人物畫紙幅之中。

至於其他近現代重要人物畫畫家,例如張大千、朱梅邨、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周思聰、馮潤芝、黃永玉、楊善深、歐豪年、曾后希、丁衍庸、呂壽琨等,都各有個人風格,當中較年長一輩畫家既可繼承傳統中國畫的神髓,而年輕一輩畫家則能推陳出新,隨著現代資訊交通發達,文化藝術交流頻繁,世界各地的華人畫家,都能在各自創新發揮之同時,繼承和弘揚偉大的傳統國畫藝術。